概述
图(Graph)是一种比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。
线性结构:是研究数据元素之间的一对一关系。在这种结构中,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外,任何一个元素都有唯一的一个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。
树结构:是研究数据元素之间的一对多的关系。在这种结构中,每个元素对下(层)可以有0个或多个元素相联系,对上(层)只有唯一的一个元素相关,数据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层次关系。
图结构:是研究数据元素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。在这种结构中,任意两个元素之间可能存在关系。即结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任意的,图中任意元素之间都可能相关。
图的基本概念
图的定义和术语
一个图(G)定义为一个偶对(V,E) ,记为G=(V,E) 。其中: V是顶点(Vertex)的非空有限集合,记为V(G);E是无序集V&V的一个子集,记为E(G) ,其元素是图的弧(Arc)。
将顶点集合为空的图称为空图。其形式化定义为:
G=(V ,E)
V={v|vÎdata object}
E={<v,w>| v,wÎV∧p(v,w)}
P(v,w)表示从顶点v到顶点w有一条直接通路。
弧(Arc) :表示两个顶点v和w之间存在一个关系,用顶点偶对<v,w>表示。通常根据图的顶点偶对将图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。
有向图(Digraph): 若图G的关系集合E(G)中,顶点偶对<v,w>的v和w之间是有序的,称图G是有向图。
在有向图中,若 <v,w>ÎE(G) ,表示从顶点v到顶点w有一条弧。 其中:v称为弧尾(tail)或始点(initial node),w称为弧头(head)或终点(terminal node) 。
无向图(Undigraph): 若图G的关系集合E(G)中,顶点偶对<v,w>的v和w之间是无序的,称图G是无向图。
在无向图中,若"<v,w>ÎE(G) ,有<w,v>ÎE(G) ,即E(G)是对称,则用无序对(v,w) 表示v和w之间的一条边(Edge),因此(v,w) 和(w,v)代表的是同一条边。
例1:设有有向图G1和无向图G2,形式化定义分别是:
G1=(V1 ,E1)
V1={a,b,c,d,e}
E1={<a,b>,<a,c>, <a,e>,<c,d>,<c,e> ,<d,a>,<d,b>,<e,d>}
G2=(V2 ,E2)
V2={a,b,c,d}
E2={(a,b), (a,c), (a,d), (b,d), (b,c), (c,d)}
它们所对应的图如图所示。
完全无向图:对于无向图,若图中顶点数为n ,用e表示边的数目,则e Î[0,n(n-1)/2] 。具有n(n-1)/2条边的无向图称为完全无向图。完全无向图另外的定义是:
对于无向图G=(V,E),若"vi,vj ÎV ,当vi≠vj时,有(vi ,vj)ÎE,即图中任意两个不同的顶点间都有一条无向边,这样的无向图称为完全无向图。
完全有向图:对于有向图,若图中顶点数为n ,用e表示弧的数目,则eÎ[0,n(n-1)] 。具有n(n-1)条边的有向图称为完全有向图.完全有向图另外的定义是:
对于有向图G=(V,E),若"vi,vjÎV ,当vi ≠vj时,有<vi ,vj>ÎE∧<vj , vi >ÎE ,即图中任意两个不同的顶点间都有一条弧,这样的有向图称为完全有向图。
有很少边或弧的图(e<n㏒n)的图称为稀疏图,反之称为稠密图。
权(Weight):与图的边和弧相关的数。权可以表示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距离或耗费。
子图和生成子图:设有图G=(V,E)和G’=(V’,E’),若V’ÌV且E’ÌE ,则称图G’是G的子图;若V’=V且E’ÌE,则称图G’是G的一个生成子图。
顶点的邻接(Adjacent):对于无向图G=(V,E),若边(v,w)ÎE,则称顶点v和w 互为邻接点,即v和w相邻接。边(v,w)依附(incident)与顶点v和w 。
对于有向图G=(V ,E),若有向弧<v,w>ÎE,则称顶点v “邻接到”顶点w,顶点w “邻接自”顶点v ,弧<v,w> 与顶点v和w “相关联” 。
顶点的度、入度、出度:对于无向图G=(V,E), "viÎV,图G中依附于vi的边的数目称为顶点vi的度(degree),记为TD(vi)。
显然,在无向图中,所有顶点度的和是图中边的2倍。 即 ∑TD(vi)=2e i=1, 2, …, n ,e为图的边数。
对有向图G=(V,E),若"vi ÎV ,图G中以vi作为起点的有向边(弧)的数目称为顶点vi的出度(Outdegree),记为OD(vi) ;以vi作为终点的有向边(弧)的数目称为顶点vi的入度(Indegree),记为ID(vi) 。顶点vi的出度与入度之和称为vi的度,记为TD(vi) 。即
TD(vi)=OD(vi)+ID(vi)
路径(Path)、路径长度、回路(Cycle) :对无向图G=(V,E),若从顶点vi经过若干条边能到达vj,称顶点vi和vj是连通的,又称顶点vi到vj有路径。
对有向图G=(V,E),从顶点vi到vj有有向路径,指的是从顶点vi经过若干条有向边(弧)能到达vj。或路径是图G中连接两顶点之间所经过的顶点序列。即
Path=vi0vi1…vim ,vijÎV且(vij-1, vij)ÎE j=1,2, …,m 或
Path=vi0vi1 …vim ,vijÎV且<vij-1, vij>ÎE j=1,2, …,m
路径上边或有向边(弧)的数目称为该路径的长度。
在一条路径中,若没有重复相同的顶点,该路径称为简单路径;第一个顶点和最后一个顶点相同的路径称为回路(环);在一个回路中,若除第一个与最后一个顶点外,其余顶点不重复出现的回路称为简单回路(简单环)。
连通图、图的连通分量:对无向图G=(V,E),若"vi ,vj ÎV,vi和vj都是连通的,则称图G是连通图,否则称为非连通图。若G是非连通图,则极大的连通子图称为G的连通分量。
对有向图G=(V,E),若"vi ,vj ÎV,都有以vi为起点, vj 为终点以及以vj为起点,vi为终点的有向路径,称图G是强连通图,否则称为非强连通图。若G是非强连通图,则极大的强连通子图称为G的强连通分量。
“极大”的含义:指的是对子图再增加图G中的其它顶点,子图就不再连通。
生成树、生成森林:一个连通图(无向图)的生成树是一个极小连通子图,它含有图中全部n个顶点和只有足以构成一棵树的n-1条边,称为图的生成树,如图所示。
关于无向图的生成树的几个结论:
◆ 一棵有n个顶点的生成树有且仅有n-1条边;
◆ 如果一个图有n个顶点和小于n-1条边,则是非连通图;
◆ 如果多于n-1条边,则一定有环;
◆ 有n-1条边的图不一定是生成树。
有向图的生成森林是这样一个子图,由若干棵有向树组成,含有图中全部顶点。
有向树是只有一个顶点的入度为0 ,其余顶点的入度均为1的有向图,如图7-3所示。
网:每个边(或弧)都附加一个权值的图,称为带权图。带权的连通图(包括弱连通的有向图)称为网或网络。网络是工程上常用的一个概念,用来表示一个工程或某种流程,如图7-4所示。
图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
图是一种数据结构,加上一组基本操作就构成了图的抽象数据类型。图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如下:
Graph{
数据对象V: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集合,称为顶点集。
数据关系R:R={VR}
VR={<v,w>|<v,w>| v,wÎV∧p(v,w) ,<v,w>表示从v到w的弧,P(v,w)定义了弧<v,w>的信息 }
基本操作P:
添加顶点
添加边
获得顶点的个数
获得边的条数
移除顶点
移除边
……
}
图的接口Graph
package datastructure.graph;/** * 图的接口 * @author luoweifu * */public interface Graph { /** * 添加顶点 * @param v */ public void addVex(Object v); /** * 添加边 * @param v1 第一个顶点 * @param v2 第二个顶点 * @param weight 权值 */ public void addEdge(Object v1, Object v2, double weight); /** * 添加边 * @param v1 第一个顶点 * @param v2 第二个顶点 * @param info 边信息 * @param weight 权值 */ public void addEdge(Object v1, Object v2, Object info, double weight); /** * 置空图 */ public void clear(); /** * 获得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结点 * @param v 顶点 * @return 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结点 */ public Object getFirstVertex(Object v); /** * 在图G中寻找v1结点的邻接结点v2的下一个邻接结点 * @param v1 顶点 * @param v2 v1的一个邻接结点 * @return 邻接v1的在v2后的一个结点 */ public Object getNextVertex(Object v1, Object v2); /** * 获得顶点的个数 * @return */ public int getVertexSize(); /** *获得边的条数 * @return */ public int getEdgeSize(); /** * 移除顶点 * @param v 顶点 */ public void removeVex(Object v); /** * 移除边 * @param v1 顶点1 * @param v2 顶点2 */ public void removeEdge(Object v1, Object v2); /** * 深度优先遍历 * @param o 遍历的初始顶点 * @return 遍历的结果 */ public String dfs(Object o); /** * 深度优先遍历 * @param o 遍历的初始顶点 * @return 遍历的结果 */ public String bfs(Object o); /** * 打印图的各顶点 * @return */ public String printGraph();}
边的接口Edge
package datastructure.graph;public abstract class Edge implements Comparable{ protected double weight; protected Object info; /** * 构造函数 */ public Edge() { this.weight = 0; } /** * 构造函数 * @param weight 权值 */ public Edge(double weight) { this.weight = weight; } public Edge(Object info, double weight) { this.weight = weight; this.info = info; } /** * 获取权值 * @return 权值 */ public double getWeight() { return weight; } /** * 设置权值 * @param weight 权值 */ public void setWeight(double weight) { this.weight = weight; } /** * 获取边的信息 * @return 边的信息 */ public Object getInfo() { return info; } /** * 设置边的信息 * @param info 边的信息 */ public void setInfo(Object info) { this.info = info; } /** * 获取边的第一个顶点 * @return 第一个顶点 */ public abstract Object getFirstVertex(); /** * 获取边的第二个顶点 * @return 第二个顶点 */ public abstract Object getSecondVertex();}